专项查办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督查督办 >> 专项查办 >> 正文
2020年上半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7-16 来源:行办督查室 点击数:

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指示精神及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牧民增收工作做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将农牧民转移就业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的主要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6月底,全地区完成转移就业4444人、实现劳务创收5715万元,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9.3%、71.4%。现已开展培训37期2225人(“以工代训”967人),实现就业1327人,就业率达59.6%,完成全年培训任务的27.8%。政府投资项目目前建设项目用工总量8711人,共吸纳我地区农牧民工3436人,仅占用工总量的39.44%,离60%的目标任务仍有不小差距;政府投资400万元以下、农牧民施工企业(队)承建的项目目前共吸纳我地区农牧民553人,占用工总量的84%,已超过80%的目标任务。

(一)着力加强“以工代训”。结合实际召开了第一次农牧民与建筑企业“以工代训”现场签约仪式。地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班根据岗位需求信息,召集各建筑施工企业20家参加签约仪式,地区住建局、人社局、噶尔县、康乐新居相关负责人和各县分管领导以及农牧民代表共计90余人参会,达成就业协议100余人,进一步拓宽了政府与企业合作空间,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导向,全面提升农牧民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企业得口碑、农牧民得技能、经济建设得发展的目标。

(二)大力提升工程领域务工量。严格落实《中共阿里地区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共阿里地区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阿党发〔2020〕1号)要求,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中本地区劳务用工达到用工总量的60%以上,政府投资400万元以下、农牧民施工企业(队)承建的项目本地区劳务用工达到用工总量的80%以上,力争全年组织劳务输出数量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50%以上。除农牧民施工队组织实施的项目外,其余项目不论投资大小,全部制定可行措施、明确法人、项目责任人、组织人员等,确保压实劳务输出责任。截至目前,我地区建设项目用工总量8711人,共吸纳我地区农牧民工3436人,占用工总量的39.44%;400万元以下项目交由农牧民施工队承揽58个,共吸纳我地区农牧民553人,占用工总量的84%。促进当地农牧民机械参与项目共计985辆(台),共计带动增收2523万元。

(三)大力开发就业岗位。2020年全地区计划吸纳农牧民岗位2313个,截至目前,各县、各单位已吸纳农牧民岗位2134个,创收2610余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92%。同时召集110家施工企业、招标公司、设计公司、勘察公司、检测公司召开阿里地区建筑领域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暨高校毕业就业工作会议,签订农牧民转移就业协议书,与78家企业达成就业协议,开发农牧民就业岗位298人。第二季度末,我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500元,基本能够完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78元、增速达到13%以上的年度目标。

二、农牧民增收工作困难及问题

一是农牧民技能培训不够精准。培训内容与市场岗位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在落实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目标上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宣传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县人民政府对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入、宣传频次不够。乡镇、村居对农牧民转移就业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致使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农牧民群众游牧思想根深蒂固,不愿接受技能培训,不愿走出农田牧场,不愿自主就业创业,仍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三是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乡镇层面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农牧民外出就业意愿不强,群众主要以自发性、零散性、短期性、体力型就业为主,向组织型、规模型、长期型、技能型稳定转移就业转变难度较大,有市场无劳力、有岗位无技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务输出组织建设仍需加大推进,劳务输出组织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根据我地区农牧民转移就业实名制数据分析,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餐饮服务、家庭旅馆、政府购买服务等领域,且大部分为灵活就业,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五是项目带动增收效果不明显。吸纳农牧民就业的力度仍然不够,由于建设项目开工较晚,带动农牧民转移不明显,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以自发性、零散性、短期性、体力型为主,导致上半年政府投资项目本地劳务用工仅为用工总量的39.44%。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事关民生改善、事关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把农牧民群众长期增收、持续增收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对待,确保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劳务性收入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

一是继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增收意识,引导农牧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将宣传宣讲转变观念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各县、各乡镇要加强对农牧民转移就业观念教育引导,继续组织开展农牧民转移就业观念教育宣讲会,县、乡增收办公室提供宣传宣讲资料,利用各驻村工作队力量开展宣讲,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浓厚氛围。引导农牧民自主创业,参与工程建设、农牧区改革、经合组织、部门后勤等岗位增收。

二是继续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建设。加大已收集岗位的发布和组织动员力度,注重发挥劳务输出组织上下、左右的组织衔接作用,优化就业岗位与农牧民的有效调配。全力抓好劳务输出工作,将项目建设作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就地就近实现劳务创收各项工作,要下决心抓好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工作,借鉴日喀则南木林县典型做法,加快组建我地区劳务派遣总公司以及分公司,并尽快运行发挥作用,主动对接有用工需求的单位,统筹组织有意愿有能力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加大跟进督促、跟踪、对接、服务力度。

三是继续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岗前培训、以岗代训。以青稞种植、蔬菜种植、牲畜育肥、果树栽培、牲畜养殖、建筑技能等为培训内容,采取内地能人带动,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培养种植、养殖“土专家”,培育劳动技能“行家里手”。创新培训方式,免费发给农牧民培训手册、配送技术光盘,按照生产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尊重农牧民意愿,按需培训。充分依托各类职校、农技推广机构,借助农牧民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采取远程培训、短期进修、参观考察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种养技术、加工冷藏、包装储运等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牧民创业创新技能。

特此报告。

责任编辑: 李明

  

Copyright ©  西藏阿里地区行署办公室, 藏ICP备18000418号-1,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西藏阿里地区行署办公室   

电话:0897-2801775;

网站标识码:5425000010藏公网安备 54252302000012号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