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6岁的李广辉苦了小半辈子。
李广辉老家在甘肃张掖,他从小就是个“苦命人”,父母早亡,由姐姐一手拉扯大。姐姐嫁到青海时,李广辉已经开始自己外出务工挣钱了。
十几岁的孩子,跟着家乡的大人一起,哪里有活儿,就往哪儿跑。1997年从兰州来西藏时,刚20岁出头的李广辉已经跑过内地不少地方了。
“当时有熟人在西藏,介绍我到这边来干活。”李广辉说,那时从兰州坐汽车来西藏,差不多走了有6天,到最后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我也不知道未来是啥样,挺迷茫的!”
来日喀则后,在桑珠孜区科技路菜市场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李广辉认识了比他小12岁的姑娘德吉。
“他当时来西藏已经快6年了,会一些藏语,我们一起聊天,感觉他人蛮好的。”德吉老家在昂仁县亚木乡。一起工作、相处时,德吉觉得李广辉人品好,值得信赖,相处两三年后两人就结了婚。
“我现在真的在这儿扎下了根!”李广辉说,“我在西藏已经待了近20年,女儿都已经上五年级了,基本上所有的朋友都是藏族人,我要过好现在的幸福生活。”
李广辉居住的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生活着藏、汉、回、蒙古等13个民族,不同民族结合的家庭有近百户。大家守望相助,和谐相处,共奏民族团结幸福之歌。
采访结束时,李广辉夫妇正在自家的茶馆里忙碌,德吉在店里招呼客人,李广辉在后厨制作甜茶,夫妻俩不时应和,默契而又幸福。
嘎玛:靠双手,过上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万靖
生命的力量在于不屈服,他以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成为色尼区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动人的风景。
他就是那曲市色尼区尼玛乡行木扣村村民嘎玛。
多年来,嘎玛一家靠天吃饭,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一家5口挤在一间不大的老房子里。2015年,嘎玛的妻子患病住院,对于个家贫困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这反而让嘎玛坚定了改变贫困现状的决心。
“我不扛起这个家,还有谁能扛,我绝不能让这个家垮掉。”面对生活的难题,嘎玛选择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生活中没有绝境。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干部找上门,给嘎玛带来了党的好政策。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嘎玛抓住机会,主动参加区、乡举办的汽车维修培训班,并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贷款4万元,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每月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
日子步入正轨,看着身边人脱贫艰难、致富无门,嘎玛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大家。于是,他找到了村“两委”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在村“两委”的协调下,村里的两名贫困户成为嘎玛的“学生”,嘎玛教他们汽车维修技术,给他们发工资,带动他们增收致富,还经常告诉他们,政府的政策再好,想要过上幸福的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
回顾这一路的经历,嘎玛不由感叹:“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但是,人最终都得靠自己,只要自己肯吃苦,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责任编辑:程利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