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区各县(区)严格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总目标,采取具有特色的措施,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立足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日前,本报记者就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特色做法等内容,对全区部分县(区)委书记进行了专访。
谢通门县委书记边巴扎西说:“谢通门县围绕党中央和区党委、日喀则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当前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与主题教育贯穿一体,立足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基层党建12件实事、脱贫攻坚、基层减负等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边巴扎西告诉记者,谢通门县紧盯“群众关注”,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今年全县新招38名待业大中专代课教师,聘用20名通过厨师技能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在园幼儿总数达2265名,入园率达80%以上;全县整合强基惠民资金和合作社资金共302万元,购置17辆客运车辆,开通21条乡村客运班线,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100%覆盖,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4.6万人;完善“一站式”服务窗口,落实首问办结制、限时办结制,探索建立医疗报销处理情况告知制度,有效解决了卡嘎镇夏角村村民多吉因程序问题,未能及时报销的10万元医疗费用;创新实施“五个一批”模式,目前,实现就业135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3.09%;全县新建公厕14个,前期因管理存在漏洞,新建厕所未能及时投入使用,现已将公厕交由专业物业公司运行维护,聘请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公厕管护人员,每人每月均可增收2300元,既解决了贫困户就业,又解决了县域及周边群众入厕难问题。
日喀则市委常委、吉隆县委书记帕珠说:“当前,吉隆正处于脱贫攻坚巩固的提升期、口岸扩大开放的转型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尤为重要、更为紧迫。深化主题教育、全面推进工作,就是要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振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精气神,奋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边境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吉隆县在主题教育中聚合吉隆新时代的发展动力、创新活力及口岸魅力,与全县中心工作衔接统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着力在“转理念、找短板、抓落实、调状态、求突破”上下功夫,坚持把竭诚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党的全面建设、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了180余场次志愿服务、800余场入户走访、790余场结对帮扶、80场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引导等活动。真正做到主题教育与各项中心工作相融合、出实效,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解决问题、推动落实上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中央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按照区党委关于在第一批主题教育中同步开展学习的通知要求,山南市错那县委组织县处级以上干部集中学习7次。”山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错那县委书记余胜能介绍。
错那县突出边境特色,组织党员收看《我的喜马拉雅》、卓嘎央宗先进事迹,赴“张国华将军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部”参观、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老党员讲新旧西藏对比。组建“马背”宣讲组,采取干部下沉送学等方式,将集中学习点办到了土伦、多当、岗拉、汤乌等边境一线。结合“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组建宣讲团,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到乡镇、寺庙和边境临时党组织宣讲。组织边境一线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升旗仪式、边境巡逻等活动,引导党员用脚步丈量边境、用行动诠释初心,争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尼木县委书记杜国君说:“我们把党员干部作为当前可挖掘的最大资源,在突破产业支撑瓶颈上,实施了党员干部‘点对点’帮带工作,分层级选派126名党员干部沉到82个产业建设一线具体抓。在产业发展中,壮大党建引领、技术带动、能人经营、贫困户为主的农牧民合作社,让产业发展真正惠及尼木群众。今年以来,共带动1029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增收8000余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强化主题教育成效,增强行动自觉,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思想、立规划、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上持续用力,推动尼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建设小康尼木的强大力量。”
接下来,尼木县将持续巩固,扩大主题教育成果,坚持把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成效作为检验主题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立足长远,举一反三将活动中好的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硬约束,确保常态长效。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