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国华题写的桥名:“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
大多数年龄稍长的人都知道,曲水大桥非常有名!她曾是拉萨前往山南、日喀则方向雅鲁藏布江上唯一的公路桥梁,作为咽喉要道之上的重要桥梁,戒备森严,曾有武警部队站岗放哨,夜晚行车,还必须关闭车灯才能通过。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可见一斑。直到拉萨至日喀则的公路改道,尤其拉萨至贡嘎机场的“两桥一隧”工程2005年8月通车,曲水大桥,逐步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渐渐从大多数人的视野中消失,甚至淡忘。
曲水大桥的全名叫“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是由当时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国华题写了桥名。1966年8月1日正式通车。
据曲水县志记载: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军区于1965年11月18日联合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报告,建议将曲水大桥工程列入1966年国家建设计划。后经中央批准建设。1966年2月20日,举行破土开工誓师大会,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到会讲话,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郭锡兰作动员报告。

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曲水大桥)。
曲水大桥所在地叫达嘎,“白马”之意。虽是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却在旧时西藏名声很响。因为这里有雅鲁藏布江上最著名的古渡口——达嘎渡口。靠牛皮船和马头木船摆渡过往人员、牲畜。还因为这里有被誉为西藏“桥梁之父”“藏戏鼻祖”的十五世纪时西藏昂仁人汤东杰布所建的曲水铁索桥。据说他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上相继修架了20几座铁索桥,其中,在拉萨市曲水县达嘎镇所在地的铁索桥,是汤东杰布70多岁高龄上建的生平最后一座铁索桥。
今年58岁的当地人次仁班典是个热心人,陪着记者来到了当年铁索桥所在地。从泽当往浪卡子方向的349国道依然繁忙,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在公路下方的江边一处岩石上,可以清楚看到残存的桥墩建筑遗迹,往北直线望去,江中心是一座巨大的建筑堆积残墙。次仁班典说,那是连接两岸的桥墩遗迹,前几年,还可以看到残存的铁链,现在只剩墙基和零星木条了。
铁索桥遗迹往西几百米,就是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曲水大桥。当年次仁班典还是个孩子时,清楚记得曲水大桥建成通车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有文艺表演和赛马比赛,印象非常深刻!”次仁班典说。

曲水境内的雅鲁藏布江。
曲水县志记载:曲水大桥工期158天,工程决算共投资354·58万元。大桥全长738·04米。由西藏公路工程局第一、第三工程队和桥工队承担主体工程,交通厅机修厂、公路工程局机械队、汽车队主要力量和局机关参与大桥辅助工程。参加建设人员有11名工程师、30多名技术人员,施工总人数达1000余人。这是由西藏本土建设队伍设计施工建设的样板,成功进行了“建一座桥,建一支队伍,创造一套经验”的实践。
53后,当记者一行来到曲水大桥,双脚踏在坚实的桥面上,看到从喜马拉雅山北麓发源,经过荒滩、草地、田野和峡谷后,越发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分明感受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而见证了西藏发展进步步伐的第一座现代化公路桥梁,同样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力量和信心。
今天,曲水大桥已经褪去了时代印记,可以随意在桥上拍照和驻足。守桥人也从部队官兵变成了公路养护人员。
拉巴次仁,自治区公路局扎囊公路养护段的工人。他说,曲水大桥目前有他们负责养护和守桥工作。虽然2005年经历过一次大的维修,但毕竟年代许久,2016年6月,曲水大桥被有关部门鉴定为三级危桥,做了车辆限行的规定。
曲水大桥老了,但是新的曲水大桥就在老桥东面300米处已经架设完成,据悉,预计就在今年10月通车。
曾经的曲水大桥退出历史舞台了吗?达嘎镇镇长毛鑫不这样想。他说,曲水大桥是见证了西藏发展变迁的红色遗迹,我们有围绕大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规划设想。
达嘎,曾经是雅鲁藏布江边一座小小村落,之后,发展成为达嘎乡,2019年5月正式挂牌成为达嘎镇。
“我们这里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可以辐射山南市的贡嘎、浪卡子县,日喀则市的仁布县及拉萨市尼木县,所以小商品批发、集散业务开展得越来越成规模,援藏投资的达嘎镇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正在建设当中。”毛鑫说。
的确,走在达嘎镇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宛如一座小县城。
达嘎村古渡口、马头木船和牛皮船,还有铁索桥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雅鲁藏布江水依旧奔腾,曲水大桥巍然屹立,大桥边上的达嘎镇,也在新时代里,越发生机勃勃。(记者米玛陈博文格桑伦珠)
责任编辑:程利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