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西藏新闻 >> 正文

昌都出了个“老板村” 能人大户带领贫困家庭走上致富路

发布日期:2019-07-25 07:50     资料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点击数:次    【字体:

打印分享到:

a.jpg

记者 李海霞 摄

本网讯(记者 李海霞)一直以来,农行昌都分行毫不动摇支持当地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公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建设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牧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扶贫产业项目,3年来,累计向55户产业项目、能人大户发放产业贷款5.85亿元。近一周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在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催生出了一批会做生意的昌都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藏族女老板反哺当地经济

藏族女老板卓玛拉姆,在纳西村经营着一家主打加加面的果拉丛农家乐。她家的加加面口味好,服务周到,在整个昌都市乃至整个214进藏旅游线上都有很大的名气。

采访中得知,能把生意做大,多亏了农业银行的大力扶持。2014年,卓玛拉姆从芒康农行贷款20万元用于发展自己的农家乐,生意越做越好。2016年农行昌都支行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以后,芒康县支行盐井支行了解到卓玛拉姆有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同时她也有对身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的意向,工作人员便主动帮其想办法、出点子。

“最终我行提出果拉丛农家乐可以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新建经营场所,发展向顾客提供住宿、餐饮以及具备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为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模式。”芒康县支行盐井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最终,向卓玛拉姆发放了300万元的个人生产经营贷款。

收到贷款资金后,卓玛拉姆立即着手修建了新的住宿楼,同时根据经营规模的需求,吸收了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自己的农家乐工作,并实现了2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月均收入3000元。而今,她的农家乐规模进一步扩大,食客络绎不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她家的加加面名声也越来越响亮,当地百姓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夸她能干有责任心。而卓玛拉姆面对夸赞时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多亏了农业银行的帮助。”

能人大户 让更多人对好日子有了盼头

去年,江达县波罗乡境内的金沙江两度发生山体滑坡,并形成堰塞湖引发洪水。在各方帮扶下,这里早已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当采访团来到该乡古色村时,路边一家独具民族特色的木刻厂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走进工厂,木刻艺人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脸上是知足和幸福。

了解后得知,这个村被成为“老板村”。“外面的人都叫我们村是‘老板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次达笑着介绍,“我们村总共75户人家,有20个老板。”

老板们以20—40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或经营运输、或包揽工程、或卖虫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年能赚几百万,甚至还有年入千万的。“以前我们村子特别穷,出去打工也没啥手艺,经济来源特别少。”年轻的贡嘎益西告诉记者,“后来有了惠农贷款政策,不少人因此改变了生活。”

如今,贡嘎益西也是老板中的一员,但曾经他只是别人眼里没上过学的文盲。“我想改变一下,但是没有本钱,当看到大家从银行贷款,我也申请了。第一次贷了4万元,用那笔钱做起了运输,同时也卖虫草,慢慢地生意好起来了。”贡嘎益西说。

生意好起来后,他趁热打铁,又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还带动当地人到他的公司来上班。如今,因为信用好,他已经是钻石卡户了。“现在我们村和我一样的钻石卡户有好几个。”贡嘎益西说。

有了像他这样上进的年轻人,整个村子的氛围也被带动起来了。不少以前闲在家的人到他们的公司上班,既赚了钱还掌握了新技术。“以前到工地一天赚100多,现在能拿到200块—300块,学到新技术后,还能自己包活做生意。”次达说。

日子好起来了,村民们想让自己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特别注重教育。“不想让我们的孩子吃没文化的苦。”贡嘎益西说。

责任编辑:何宝霞